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到醫院打預防針時,護士就會教導鵝口瘡的衛教,但常常還是不太了解到底什麼是鵝口瘡,有時只要看到寶寶嘴裡有白點,就會害怕是否得了鵝口瘡,其實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,就算得到了,經過良好的照顧痊癒的機率也非常高,這裏崔西媽一次把鵝口瘡的辨識、照顧及預防整理出來,讓爸爸媽媽在面對寶寶疑似罹患鵝口瘡時,不會手忙腳亂喔!
什麼是鵝口瘡?
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,又稱口腔念珠菌病,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炎,通常好發於0-6個月的嬰兒,尤其在新生兒期該病較為常見。
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膚上、腸道、陰道寄生。多由於乳具消毒不嚴,乳母奶頭不潔或餵奶者手指污染所致;也可在出生時經產道感染;或見於腹瀉、使用廣譜抗菌素、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。
在患兒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象乳凝塊樣的東西;常見於頰黏膜、上下唇內側、舌、齒齦、上齶等處;有時波及咽部。初起時,為點狀或小片狀;逐漸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,略凸起,邊緣不充血,此白膜不易擦掉,如強行剝掉,局部黏膜潮紅、粗糙並有滲血,黏膜迅速又生成。
圖片來源:網路
鵝口瘡的症狀
有的鵝口瘡患處不痛,不引起流口水,不影響吸奶,沒全身症狀。但有的鵝口瘡會有疼痛感,患兒會出現不肯吃奶現象。
鵝口瘡患兒全身抵抗力下降時,白色像乳凝塊樣的東西可蔓延到咽後壁、食管、腸道,喉頭、氣管、肺等。出現嘔吐、嗆奶、吞咽困難、聲音嘶啞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白色念珠菌偶有侵入血液,形成敗血症、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。
如何分辨口腔白點跟鵝口瘡?
有時候寶寶的嘴巴裡有很小很小的白色斑點,這些小斑點不是腸病毒,只是正常因而口腔裡會有的珍珠斑,在寶寶的上顎;或者長在牙齦上的邦氏斑,這些白點都是會自然消失的,不用太擔心!
若是寶寶患有鵝口瘡,可以看到小嬰兒的臉頰內側黏膜上,有白色不規則的斑塊。要分辨這些白斑是鵝口瘡還是奶塊的方法有兩種:
方法ㄧ:如果們用湯匙或手輕輕刮掉的,就是奶塊。如果刮不掉,或者是刮掉就流血了,那就是念珠菌感染。
方法二:通常念珠菌不會「只有」長在舌頭上,如果你的孩子只有舌頭是白的,其他黏膜都正常,那應該只是奶塊,不是念珠菌感染。
念珠菌是什麼?
念珠菌是一種黴菌,本來就存在寶寶的口腔內,與人類和平共存。如果寶寶吸奶時摩擦到奶瓶,或者平常吸吮奶嘴造成摩擦,輕微的刮傷口腔黏膜,念珠菌就會孳生在這些微小的傷口上。
鵝口瘡的照顧重點:
1.擦抗黴菌藥物:在孩子吃完奶後,用棉棒或紗布巾包著手指頭直接塗抹在白色斑塊上。吃完奶後使用的原因,是希望藥物能停留在患部久一點,而不被奶水沖掉,連續擦一個禮拜或是擦到白白的斑塊消失後整整三天,才可以停藥。如果是餵母乳的媽咪,也可以在乳頭周圍擦藥。
2.改變餵奶習慣:餵快一點,不要讓一餐拖延超過三十分鐘。餵太久會使黏膜不斷摩擦而刮傷,讓念珠菌有機可乘。
3.改用杯餵奶:如果念珠菌感染的地方很痛,讓寶寶哭鬧不肯吃奶,可以改用杯餵,就不會摩擦到病灶。
4.換新奶瓶嘴:如果反覆感染念珠菌的話,請換一個新的、另一種比較不會刮傷黏膜的奶嘴瓶。奶嘴最好戒掉不用,非用不可的話則盡量在睡前安撫使用就好。
5.每天消毒奶嘴或奶嘴瓶:必須浸泡在攝氏五十五度的水中15分鐘以上,才能殺死念珠菌。
6.注意尿布疹:有口腔念珠菌者,屁股也可能有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。如果同時也發現尿布疹,一般的藥膏是無效的,應改擦抗黴菌藥膏才有療效。
文章出處:《書籍》輕鬆當爸媽,孩子更健康 黃瑽寧 醫師
《網站》維基百科
留言列表